孔方兄
稱呼出自西晉魯褒的《錢神論》— 親之如兄,字曰孔方,失之則貧弱,得之則富昌。
無翼而飛,無足而走。”
青蚨
“青蚨”的稱呼出自《淮南子》和《搜神記》。
傳說在南方有一種叫做青蚨的蟲,形狀和蟬相似。青蚨有一種“母子連心”的特異功能,如果把青蚨卵偷走,不管偷到多遠,青蚨媽媽一定會找到飛過來。於是,人們把青蚨媽媽的血塗在一些銅錢上,把青蚨孩子的血塗在另一些銅錢上,每次去買東西,用掉的錢都會再飛回來,這樣錢就永遠都用不完了。後世商人以青蚨代稱錢,主要取其循環往復、用之不竭、財運亨通的意思。
盤纏
銅錢外圓內方,一般都是用一根繩子把一千個錢幣串起來,稱為一貫錢。人們在出遠門辦事探親時,一般會把銅錢盤起來纏繞在腰間,所以被稱為“盤纏”。
阿堵物
這個稱呼出自《世說新語》。西晉時有個大臣名叫王衍,自命清高的王衍有個怪癖,就是不願意說錢這個字,覺得說了錢字就是個俗人。王衍的妻子趁著王衍睡著,用銅錢把王衍的床圍了起來。王衍睡醒一看,床都下不去了,他有不願意說錢字,於是高聲命令下人“舉卻阿堵物!阿堵物的意思是“這個阻擋的東西”,後來阿堵物便成了錢的別名。
上清童子
這個稱呼出自《博異志》。據說在唐朝的貞觀年間,中書舍人岑文本在山中避暑。一天,有個自稱“上清童子”的人求見,兩人談得很是投機。童子走時,岑文本起身相送。
不料,剛走出山亭,童子忽然不見了。第二日,童子再次來訪,岑文本派人暗中跟蹤,童子在牆角處消失。岑文本十分詫異,當即命人掘地三尺,發現有一座古墓,墓中只有銅錢一枚。岑文本這才醒悟,原來“上清童子”是錢的化身。
鈔票
這種稱呼來自金朝。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。
宋朝初年就有“交子”誕生,與宋朝大致相同時期的金朝,也跟風發行了紙幣交鈔。交鈔曾經流通金國,在金代貨幣中始終佔據主導地位,也叫鈔引,分為大鈔、小鈔。現在我們把紙幣稱為鈔票或簡稱鈔,就是從那時候流傳下來的。
沒奈何
這種稱呼來源於《夷堅支志·戊》,說的是南宋張俊。
張俊早期是抗金名將,後來投靠秦檜,瘋狂斂財。張俊想了一個辦法,每以千兩熔一球,目為沒奈何,把家裡的銀子每一千兩白銀熔成一個大銀球,稱之為沒奈何,意思是誰也奈何它不得,連竊賊都沒法偷竊。
官板
這種稱呼來源於《兒女英雄傳》。官板就是銅板、銅錢的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