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返回文章列表] [返回最愛列表] > 文章類別:心靈文章

生死畏與正念次第

張貼者:林咘卡
閱讀人數:107人 張貼日期:2025-10-25 08:00:00
0             加Line好友    加Line社群




一、四無量心的再定義

文殊問「何謂悲、喜、捨」,
維摩詰逐一解釋:
悲:菩薩所作的功德,都與一切眾生共享,而不是自己獨享。
 悲 = 與眾生共業、共福。
喜:菩薩能饒益眾生時,內心自然歡喜,沒有後悔。
 喜 = 見眾生得益而真心歡喜。
捨:菩薩行一切福祐,不求回報,無所希求。
 捨 = 無求無悔,功德不著己身。

這裡的「慈悲喜捨」,已經不只是天人修的心量,而是菩薩把它擴展到「空性與大悲」的結合。

二、生死畏與正念次第
文殊又問:菩薩面對生死之畏,該如何安立?
維摩詰用一連串遞進的法門,直接講出「煩惱根源 → 無住之本」:
生死有畏 → 依如來功德
 菩薩在生死恐懼中,不靠逃避,而是依賴佛陀功德的加持力。
依如來功德 → 住於度眾生
 不只是「自救」,而是「度眾生」中找到安住。
欲度眾生 → 除其煩惱
 幫助眾生,不是單給福報,而是幫助他們離苦的根:煩惱。
欲除煩惱 → 行於正念
 解方是「正念」,不是逃避或壓抑。
正念之義 → 不生不滅
 正念的核心,不是追逐境界,而是見到「不生不滅」的法性。

不生不滅如何分辨?
不善法不生
善法不滅
 不隨惡起,不失善根。




善惡之本 → 身
 一切善惡都以「身」為依。

身之本 → 欲貪
 身的造作根本,在於「欲貪」。

欲貪之本 → 虛妄分別
 有分別心,就有欲貪。

虛妄分別之本 → 顛倒想
 根源是「顛倒」:把無常當常,把苦當樂,把無我當有我。<恆常不變的我,特別是五蘊身.靈性小我的體性,功能在不斷的開發之下,也是成長的> 

顛倒想之本 → 無住
 一切顛倒,最後源頭是「心無所依」,妄起執著。
無住之本 → 無本
 最終,無住即無本。眾生所有執著,追根究底,沒有真實基礎。


 精華總結
四無量心(慈悲喜捨) → 維摩詰把它「大乘化」:與眾生共享功德、見眾生得益而喜、不求果報。
生死與正念 → 一路剝洋蔥般,把煩惱的根源層層剖開,最後指向「無住即無本」。

最終指歸:
 一切法從「無住」而起。
 既然「無住」,則無真實根本。
 見此即入空慧,超越生死畏。
 
 可以這樣濃縮成一句話:
「菩薩於幻眾生中起大悲,於生死畏中行正念,追本逐源至無住,便見空性而自在。





【提醒:】